在汽车科技飞速发展的赛道上,AR HUD(增强现实抬头显示)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驶入聚光灯下,成为汽车智能显示领域的耀眼明星。当下,AR HUD 市场已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,各大厂商也围绕下一代产品展开了激烈角逐。
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。2024 年 1 - 11 月,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乘用车前装标配 W/AR HUD 交付量达到 304.08 万辆,同比大幅增长 54.29%,前装搭载率也顺势攀升至 15.06%。其中,AR HUD 的表现堪称惊艳,前装标配交付量飙升至 74.99 万辆,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271.87%,在 11 月份更是首次突破了 10 万辆的大关,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,标志着 AR HUD 正从汽车配置的 “小众选项” 迅速迈向 “主流阵营”。
车企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,纷纷将 AR HUD 纳入自家车型的配置清单。蔚来、小米、红旗等众多知名车企,更是走在了行业前沿,开始搭载双焦面 AR HUD 甚至更为先进的 P - HUD 产品。就拿近期全新上市的红旗天工 08 来说,其搭载的 65 英寸同轴双焦面 AR HUD,能够在 4 米和 7.5 米视距范围内分别显示行车与导航信息,为驾驶者营造出极具沉浸感的驾驶体验,仿佛置身于未来智能座舱之中。
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,各大 HUD 厂商、车载显示屏厂商自然也不甘落后,纷纷加大研发投入,全力推动 HUD 产品向下一代升级。在 CES 展这一全球科技盛会期间,华阳、泽景等 HUD 厂商纷纷亮出 “秘密武器”,推出双焦面 AR HUD、P - HUD(全景抬头显示)、景深式 3D AR HUD 等下一代产品,每一款都代表着汽车显示技术的新突破。与此同时,京东方、TCL 华星等显示技术巨头也不甘示弱,推出新一代 HUD 显示屏,为 HUD 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。
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,当下的 AR HUD 正朝着多个方向蓬勃发展。多焦面技术成为重要突破口,双焦面 AR HUD、多焦面、多焦面 / 可切换焦面技术不断演进,其中双焦面 AR HUD 已经成功迈入量产阶段。它能够根据信息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,实现多层级的信息显示,让驾驶者在一瞥之间就能获取关键信息,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。
全景显示技术也在快速崛起,宝马、大陆、法雷奥、华阳、泽景等企业纷纷推出 P - HUD 产品。法雷奥的 Panovision 全景显示 P - HUD 便是其中的佼佼者,它基于 “人机融合” 的 HMI 界面,将虚拟浮动图像与增强现实抬头现实技术(AR HUD)完美结合,驾驶员只需在前风挡底部区域,就能获取全部车机信息。这款产品凭借出色的光学设计和背光设计,实现了 “Pillar To Pillar ” 的曲面屏显示效果,让座舱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同时享受高对比度、高刷新率、高光均匀性的视觉盛宴,而且画面质量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光的影响。
光波导技术同样被业内视为 AR HUD 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。华阳、水晶光电等 HUD 厂商都在积极布局,全力开发基于光波导技术的 AR HUD 产品。相较于传统显示方案,光波导方案具有诸多优势,它无需经过多次反射即可实现图像的投射,不仅布置体积更小,易于平台化开发,而且 AR 成像效果更佳,能够有效解决传统 AR HUD 体积过大、光路复杂等难题。水晶光电更是凭借在 AR HUD 领域的量产经验和技术积累,在光波导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,同时还储备了 TFT、LCos、DLP、光波导、斜投影等多种 AR HUD 技术方案,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。
随着 AR HUD 市场的快速发展,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过去几年,AR HUD 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外资巨头、传统座舱 Tier1、光学厂商、初创公司等众多领域企业的纷纷入局,一时间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然而,令人欣喜的是,国内供应商凭借成本优势以及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,成功在市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。2023 年,中国市场乘用车(不含进出口)前装标配 W/AR HUD 交付新车 225.43 万辆,其中本土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52%,成功实现了对传统外资供应商的反超,这无疑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胜利。
但在繁荣的背后,也隐藏着一些挑战。目前,AR HUD 市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,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。一方面,无论是双焦面 AR HUD,还是 P - HUD,都还处于不断演进与发展的阶段,成本相对较高。以双焦面方案为例,其成本普遍要比 TFT 方案高出 50% 左右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AR HUD 在中低端车型中的普及。另一方面,市面上的 AR HUD 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参差不齐,宣传与实际应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。要想打造高性价比的 AR HUD 产品,HUD 厂商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量产经验和技术积累,还需要不断优化成本结构,提升产品质量。
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,AR HUD 市场的 “价格战” 已经悄然打响,前装供货价格不断下降,行业洗牌一触即发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随着 AR HUD 技术比拼的不断升级,市场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化。对于 AR HUD 供应商来说,不断提升技术水平、降低成本,将是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。只有那些能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AR HUD 的未来趋势将朝着更大画幅、更小体积、更高像质等方向发展,同时还需满足远近距离多元化的需求,让 AR 效果与实景的融合更为真实。要实现这一理想的 AR 效果,绝非单靠一家 HUD 厂商便能达成。这需要整个 AR HUD 生态系统中上下游企业全方位协作,涵盖上游硬件供应商、中游的 HUD 制造商,以及下游应用企业,比如各大 OEM 厂商等。整个系统链路的上下游软硬件配合同样至关重要,与地图厂、定位厂商、ADAS 厂商、雷达厂商、整车厂等协同优化 AR HUD 的显示内容与功能,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深度的生态合作与创新,才能推动 AR HUD 技术迈向新高度,为用户带来更优质、更智能的驾驶体验。
在这个汽车智能显示的黄金时代,AR HUD 正引领着行业的变革与发展。各大厂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,究竟谁能脱颖而出,成为市场的霸主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